国家公园的旅游是大融合、大学科、大投入的一种大旅游
国家公园的大旅游是指以世界最极致美景为核心吸引物,以大区域生态服务的科学供给为主导,包括旅游要素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文化衍生品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在内的,关联多业态、带动一大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端产业体系。
|
旅游景区 |
国家公园大旅游 |
自然保护区 |
范围面积 |
范围在省区之内由省级政府审定、划定范围 |
范围跨省,面积更大由国务院批准设立 |
面积小的保护区居多;超过10万公顷的保护区不到50个;县市级保护区数量占46%,面积占50.3% |
资源景观 |
具有观赏价值,环境优美 |
最极致、最原生的自然之美;国家主导、共同参与 |
核心区严禁一切干扰;缓冲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外围区可科学实验、教学实习,一定范围内可从事生产活动,存在少量居民点 |
收益渠道 |
直接从市场获利,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门票、索道收入 |
生态补偿资金;产品品牌增值;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
保护区的管理多元化;多数保护区的管理级别低,保护力度和保护能级不够 |
旅游内容 |
依托景区有限资源,内容格局偏小 |
旅游业态更丰富、带动能力更强;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 |
旅游资源分为三大类:生态系统类、野生动物类、自然遗迹类 |
影响力 |
区域代表性,对景区周边有带动作用 |
国家代表性,带动周边乃至全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的国家归属感 |
区域代表性,对保护区周边少有带动作用 |
管理机制 |
交叉重叠,管理权属分散 |
成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统一事权、分级管理 |
交叉重叠,管理权属分散、管理能级低 |
国家公园“大旅游”模式更能有效地保护地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带动地区的发展,促进产品品牌体系增值,增强人民的国家归属感,促进体制机制的改革
大学科
其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使得科技维度、人文历史维度的环境教育必然需要具有创新性的多学科支撑;
大投入
不仅需要资金上的大力投入,也需要建立与非政府组织、学校、志愿者等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其通过多方参与保证专业水平、体现全民公益性;
大融合
大旅游以公园周边广大区域生态服务的科学供给为主导,涵盖旅游要素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文化衍生品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多个行业,摆脱门票经济、地方条块分割等带来的束缚
国家公园的必经之地:门户小镇
基本功能
旅游服务基地
接待设施
在其主街和城镇广场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及其他日常便利设施等基本服务
拓展功能
旅游的目的地
第二居所
提高生活品质,吸引就业者和商家,吸引长期参观者、长住居民、企业家、商家、第二住宅购买者以及退休人员
极具价值的自然魅力、文化场景和独特的户外娱乐活动机会
低密度建筑
文化型城镇风貌
绿色交通
管理与服务人才高福利政策
良好的教育系统
持续创新的娱乐活动业态
特许经营社区
特许经营不论是在许可还是资金回馈上都应适当向社区居民倾斜,以保证因生态保护而影响较大的农民转型成功,这也是缓和社区矛盾,预防社区冲突的有效方式之一。
服务型特许经营社区(租赁、许可证、特许权、地役权)
乡村聚落局部保留和改造
国家公园内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
特许经营项目
鼓励当地居民创办企业并参与国家公园内特许经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