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及核心游览区尺度
团块状小镇: | 小镇整体尺度:1-1.5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尺度:0.5-0.6平方公里 |
---|---|
条带状小镇: | 小镇整体尺度:约1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尺度:0.2-0.3平方公里 |
组团状小镇: | 小镇整体尺度:0.5-1.5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尺度:0.5-1平方公里 |
团块状小镇: | 小镇整体尺度:1-1.5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尺度:0.5-0.6平方公里 |
---|---|
条带状小镇: | 小镇整体尺度:约1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尺度:0.2-0.3平方公里 |
组团状小镇: | 小镇整体尺度:0.5-1.5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尺度:0.5-1平方公里 |
团块状小镇: | 主游览长度:1500-3000m |
---|---|
条带状小镇: | 主游览长度:1000-1500m |
组团状小镇: | 主游览长度:1500-2000m |
当街巷宽度等于4-5m,与建筑高度比例为1:1,给同行的人较舒适的尺度; |
当街道宽度在6-10m,可适当增加短暂停留空间,引导行人进行适度的休闲游憩; |
当街道宽度大于10m,可适当增加广场等活动空间,增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活动之间的互动性。 |
街巷高宽比合适选择范围为0.5~1.5之间,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产生街巷步行空间的节奏感。
不同高宽比与视角下的街道 | |
---|---|
过于接近,有闭塞感,看到对面立面的一半 | |
高度、宽度较为均衡,强调闭塞感,可以看到对面的全部 | |
街道相对宽阔,强调闭塞感 | |
围合感较弱,容易产生广场恐怖症的感觉 | |
空旷,对面建筑物立面看不到细部 |
不同高宽比下的街道空间节奏 |
---|
随着游程时间的增长,依据入口、发展、高潮、结尾四个段落节点的体验序列呈现不同的街道空间感受。 |
文旅小镇根据其类型和自身特色设置不同的功能区,结合相关案例研究发现,商业界面(核心游览空间)通常居中布置、配套服务界面(观光、度假、服务等功能)通常两侧布置
功能业态是游线骨架
考虑商业集聚效应,业态会形成大致明显的分区,一般有以下一些规律: |
---|
业态相对集中,自身形成集聚化吸引; |
业态空间相对复合,辅助类业态相间,避免消费疲劳; |
主题购物街比较吸引人气,而且人流流动快,通常位于出入口处; |
主力店或主题沉浸式体验产品消费停留时间较长,通常位于各个业态分区的最佳位置或动线中段,带动人流集聚; |
主题餐饮、休闲小吃等中低端消费(旅游刚需)“不挑”位置,可以规划在稍差一点的位置,不影响后期经营。 |
按照段落分: |
---|
前导:以配套产品、主题观光产品为主;——场景转换 |
发展:以主题轻体验产品为主;——吸引人气 |
高潮:以主题沉浸式产品为主;——聚集人气 |
结尾:以主题轻体验产品为主。——配套补充 |
线路模型:结合空间布局模式、游线设计,游线线路基本有三种布局模型,分别是网状布局、轴线布局、环状布局。
适配小镇类型:集中团块状
适配小镇类型:集中带状
适配小镇类型:组团状
在平地观光游览过程中,300-350米是游客对重要节点距离的容忍度临界点;
重要节点大于400米则游客容易失去耐心,而重要节点过于密集,则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冲淡游客对景区的好感;
应结合视觉、触觉、味觉等多重感受增强节点的吸引力。
空间肌理主要有三种形态:行列式、围合式、混合式;根据其功能和区位可形成不同的业态类型,单一业态或多元复合业态。
如特色小吃街、主题客栈街、休闲商业街、特色购物街等单一业态。
单一业态主题街
建筑单体通过不同的业态组合形成多元复合型业态的街巷,购物、餐饮、客栈等分散布局。
复合业态主题街
选择主题住宿、餐饮、休闲会所等单一业态为主,为游客提供私密性。
单一业态院落
结合文化特色,引导具有体验、展销、工坊多种功能的复合业态。
复合业态院落
以其中两种或三种形式结合形成的肌理空间,多适用于商业核心地带或者集聚团块状空间设计。
混合式业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