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概念

旅游规划概念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从而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是在旅游系统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系统的属性、特色和发展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综合协调旅游系统的总体布局、系统内部要素功能结构以及旅游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战略策划和具体实施。

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

通过确定地域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局部吸引力,综合平衡旅游系统内部各个体系(游历体系、支持体系、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规划发展历程

国际

初始阶段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国,最初只是为一些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
过渡阶段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规划研究深入,美国旅游专家冈恩(Gunn)出版《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成型阶段的标志。
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
80年代末随着娱乐休闲度假旅游呈上升势态,对休闲、娱乐和度假规划的研究受到重视。Clare.A.Gunn的《度假景观旅游区设计》是比较成熟的度假地设计指导手册。
深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9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规划理念逐渐发展成为旅游规划的主流和方向。此外,从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研究旅游效应问题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国内

初步萌芽阶段
(1978—1985年)
中国旅游业萌生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直到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典型的特征:一是无流派,二是无规范,三是无边界。
探索研究阶段
(1986—1996年)
旅游规划进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划阶段。旅游规划的内容开始注重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 并开始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加以系统化的规划。
重新整合阶段
(1997—1999年)
我国旅游规划编制的低潮期。受客观经济条件影响,旅游业除游客与收入“滞胀”外, 还有人造旅游吸引物、主题公园、度假区建设失误的负效应。
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2000年至今)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逐渐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更加注重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规划内容体系

旅游发展规划

根据《旅游规划通则》,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安排。

细分类型:近期发展规划(3-5年)、中期发展规划(5-10年)、远期发展规划(10-20年)
主要内容:
  1. 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2. 根据区位分析和市场调研,分析规划区的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进行功能定位,预测规划期内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
  3. 提炼出规划区的旅游主题、旅游形象和发展战略;
  4. 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及依据,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
  5. 确定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作出安排;
  6. 提出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办法;
  7. 提出合理的保护开发利用措施;
  8. 估算投资数量及综合产出;
  9. 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成果要求:
  1. 规划文本
  2. 规划图表:区位分析图、旅游资源分析图、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旅游业发展目标图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图等。
  3. 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等

旅游区规划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细分类型: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作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

主要内容:
  1. 对旅游区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筹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
  2. 界定旅游区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
  3. 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
  4. 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
  5. 规划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
  6. 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
  7. 规划旅游区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
  8. 规划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
  9. 研究并确定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10. 规划旅游区线路布局,提出客源流向和服务措施;
  11. 提出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
  12. 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建设和运营中的管理意见;
  13.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
成果要求:
  1. 规划文本
  2. 规划图表:旅游区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3. 附件: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注:图纸比例,可根据功能需要与可能确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近期建设的需要,可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主要内容:
  1. 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 规划分地块,规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各类用地的性质增加其它必要的控制指标;
  3. 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等要求;
  4. 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
  5. 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成果要求:
  1. 规划文本
  2. 规划图表: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
  3. 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注: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1/2000。)

修建性详细规划

对于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主要内容:
  1. 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
  2. 用地布局;
  3.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4.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5.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6. 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
  7. 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
  8. 竖向规划设计;
  9.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
成果要求:
  1. 规划设计说明书
  2. 规划图表: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注: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2000。)

专项规划

针对旅游地或旅游区特定课题的研究和规划安排。

细分类型:项目开发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地建设规划、旅游营销规划、旅游区保护规划等
主要内容:功能性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
成果要求:无固定成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旅游规划发展历程

  • 资源主导理念

    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旅游资源的优劣为规划的主要依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战略制定、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开发措施和旅游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规划。

    不足:

    对区域文化、环境和市场没有足够重视。

  • 市场导向理念

    特点:

    20世纪90年代,在旅游规划理念的指导方面更侧重旅游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规划,更多的注重市场的需求。

    不足:

    在产品的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方面却很少体现人文关怀。

  • 以人为本理念

    特点:

    2003年以来,在旅游各要素、各环节的设置等方面都体现人文关怀,即以旅游者的需求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尽量满足旅游者的合理需求。

    不足:

    在满足游客需求的过程中,忽略了当地居民的感受和环境的保护。

  • “反规划”理念

    特点:

    2008年俞孔坚教授提出,提倡尊重自然的过程,以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规划的前提。具体表现为在旅游规划内容中要有一个强制性的不开发区域。

    不足:

    控制了非建设用地量,开发中的经济效益下降,规划执行难度加大。

  • 可持续发展理念

    特点:

    近年来,以保持生态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完整性为前提的,在保持和增加未来旅游发展机会的条件下所实现的旅游发展。其内部特征是生态环境压力与社会环境压力小于旅游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其外部特征是增长连续性、系统稳定性和代际公平性,是能接受环境与社会承载力反馈的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