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实践

综述

英国、美国、香港的郊野公园远离城市中心区域,以“生态保护、市民休憩、自然教育”功能为主,生态保护是最主要的功能。
其中美国的郊野公园设施较多,可兼容户外运动、水上运动、住宿等功能,但保护生态仍然是最主要的功能。

所属区域 案例名称 主导功能 特色功能 人为设施比例 周边区域功能规划
英国郊野公园 Buchan郊野公园 保护生态、市民休憩健身、自然教育 户外探险活动 极低 住宅
Oakwell Hall郊野公园 保护生态、市民休憩健身、自然教育 苹果日主题活动 住宅
Lepe海岸郊野公园 保护生态、市民休憩健身、自然教育 水上户外活动 较低
美国郊野公园 史密斯山地湖郊野公园 市民休憩、度假、郊游,保护生态 完善周全的安全保障 较高 住宅
New Lake Gorge国家公园 市民休憩、度假、郊游,保护生态 漂流探险,商务住宿 住宅
香港郊野公园 西贡郊野公园 保护生态、市民休憩健身、自然教育 环境最优美 民宅,低密度住宅
香港仔郊野公园 保护生态、市民休憩健身、自然教育 设有伤健乐园,提供残疾人士专用道 商务区
薄扶林郊野公园 保护生态、市民休憩健身、自然教育 俯瞰南区海岛景色 教育区,商务区

深圳、北京、南京、天津等地郊野公园多结合当地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功能,其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依然不足。
深圳从2003年开始,参照香港模式发展建设国内最早的郊野公园,之后是北京、南京、天津、成都、广州和上海。

深圳 北京 南京 天津 上海
规划面积(平方公里) 596 —— 101.62 618.72 400
规划(个) 21 100 46 16 21
已开放 13个(2010年) 81个(2011年) 12(2012年) 3(2012年) -
主要功能 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珍惜树木植物资源;
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抑制中心城市以“同心圆”模式蔓延;
优化城市绿地生态功能
保护近郊地区的生态景观资源 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市民提供游憩和开展户外科普活动
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展现自然人文风貌;
提供都市休闲游憩空间
周边功能 大多城市无明确规划,多为城郊农林用地,农村房舍及部分临近工业园区。
公园地产 北京四大郊野公园的建设加速了高端居住带的外移,高价地块都处于郊野公园辐射区,形成新的“四大公园住区”。

英国郊野公园

【概况】

英国的郊野公园超过400个,景观认证达80%,每年的观光游客近7300 万人。这些郊野公园大部分都是英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Countryside Act 1968》所划分出来的。近年来因为缺乏经济上的支持,新郊野公园的设立非常有限。

【理念】

控制游憩扩张→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游憩需求并重。

【管理】

除了小部分的私营郊野公园之外,大部分郊野公园都由地方部门管理。

英国郊野公园功能演变

1929-1969
控制游憩扩张
城市蜜罐honeypot
  • 代表事件:1929年,英国提出建设设想;1968年英国乡村法出台。
  • 社会背景:城镇建设加速,游憩需求增长,自驾车郊野旅游兴起。
  • 建设目标:缓解国家公园接待压力,保护乡村自然环境。
  • 工作重点:满足简单指标:临近城市,环境宁静,设施简单,机车可达。
1970-1991
保护自然资源
城市网关gateway
  • 代表事件:1974年英国乡村委员会发布郊野公园规划的建议报告
  • 社会背景:石油危机财政缩减,公园建设停滞,美国生态保护运动加强资源保护意识。
  • 建设目标:转变功能定位,从蜜罐到网关。
  • 工作重点:理解区位,以资源管理为主体的整体规划,保证资金支持,加强与当地的合作。
1992-
注重人的关怀
休闲游憩地
  • 代表事件:2003年发布郊野公园复兴报告。
  • 社会背景:1990年前后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向城乡边缘区推进。
  • 建设目标:降低出行成本,满足不同人群游憩需求。
  • 工作重点:加强城-郊路网建设,增添多种娱乐设施。

英国郊野公园经验

  1. 精细化的管理服务

    郊野公园强调鼓励城镇中的大多数人来参观和游览,为不同需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服务和设施,使目标人群可以方便地享受郊野公园的乐趣。使人们更好地理解郊野公园的优越性、生态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郊野公园也可以为多种团体活动或个人项目提供绝佳的场地,不仅可以扩展公园的服务范围,而且实现扩大郊野公园声望的目标,使更多的游客选择在郊区参加不同于城市公园的野外活动。

    特殊人群需求 特殊人群/目标活动 硬件设施 人性化服务
    老年人士 基础设施;短程路线;无偿服务;
    停车和解释说明;恰当的路标;宜人的景观设计
    场地和宣传的最低服务标准;
    积极的鼓励;创造不同种类的活动
    残障人士 恰当的路标和说明;
    适当的基础设施(如路线、厕所、特殊停车位)
    能够提供指导服务的员工;
    为残疾人举办的特殊活动
    低收入人群 低消费计划;相关折扣;公共交通 说明公园的大众性质;
    适当的折扣;减少交通费用
    初学走路的孩子 玩耍区域;点心饮料;
    基础设施包括为不同年纪的婴幼儿和小动物设计恰当的小径和活动
    最低标准的说明公告;相关活动;儿童活动中心
    宠物 隔离空间;宠物垃圾箱 公众的监督
    特殊主题活动服务 节会展演 充分的特殊设施;专业构件和服务的员工 为会议设施而准备;
    拥有商业营销知识的员工
    运动参与者 不断更新的设施;定位;
    基础设施(包括停车、餐饮、连接广泛路径的网络)纳入管理和编制计划
    运动中心的安全措施;
    管理场地者和使用者论坛
    个人徒步者,非正式的运动 专属空间;有路标的小径;基础设施 适当的小径和说明
    探险者 基础设施;足够的停车位 最低标准的说明公告
  2. 独特吸引力的自然景观或社交活动

    基于原有自然景观资源改造而形成的独特体验。如长达3500m的徒步横渡旷野的竞赛路径是布澶公园 (Buchan Country Park) 积聚人气的重要场所。

    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性活动、森林音乐会、公众集会、婚礼、家庭聚会等。如橡树堂公园 (Oakwell Hall Country Park) 为鼓励儿童来游览公园,举办一年一度的“苹果日”。

  3. 人性化的空间布局

    英国超过50%的郊野公园都拥有漫步道、慢跑道、主题性活动庆典场所、自行车运动和钓鱼场所。

    根据人们游憩活动的选择倾向来布置郊野公园的空间:

    • 设置不同类型的步行道和开敞自由式交往空间。鼓励老人散步和慢跑运动,其宽度和指向性要明确。
    • 预留庆典主题空间。在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的位置设计规则的活动空间,可以迅速适应不同主题的气氛需要,空间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便于搭建一些临时的构筑物,并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参与。
    • 保留郊野气息的荒野区域。人们可以进行野外拓展活动。
    • 群体活动的代表:野餐和烧烤。尽量不使用钢筋混凝土的餐桌座椅,固定设置的座椅会限制人们的活动,使用天然材料并可移动,或者提倡人们自备野餐布,自由度更高,也有利于不同个体间的互相交往。
  4. 环保节能生态的材料和技术

    鉴于郊野公园生态优先的基本思路,公园内的建筑和设施都尽量以当地自然材料为主。例如德白游客中心 ( Dalby Forest Visitor Centre ),设计选用本土木材或自然可再生的材料,采用可存贮能量、循环使用方案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风力涡轮机和光电板,建筑的表面覆盖落叶松、杂草、碾碎的枝条,通过雨水的收集提供给厕所冲水,减少对乡村风光的破坏。等建筑寿命终结后可以整体回收,给自然留下最小的痕迹。

香港郊野公园

【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急剧的市区发展对天然景观和动植物造成了重要威胁,为保存生态、保护景观和提供康乐场地和教育设施,香港政府于1976年开始建设郊野公园。郊野公园遍布全港各处,范围包括风景怡人的山岭、丛林、水塘和海滨地带。截至2013年,香港共有24个郊野公园、22个特别地区、5个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占香港总面积的40%,每年吸引超过1200万人游玩, 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漫步、健身、远足、烧烤、家庭旅行及露营等。

【管理】

渔农自然护理署负责管理郊野公园,包括植树造林、收集垃圾、防止山火、管制郊野公园内的发展项目和提供郊野康乐及教育设施。

1948-1970
香港的林务时期
二战期间,香港的山林遭到严重的破坏,战后的1948年至1949年,政府积极推动植树计划,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植林为郊野公园发展提供重要的本底资源。
1970-1981
国家公园思想引入期
到了20世纪60年代,保护环境之风开始刮起,多国纷纷设立国家公园。保育思想开始注入到香港林务工作中。
1981-
郊野公园建立期
郊野公园分布在海岛水畔、山坡峰顶、丛林以及一些自然地带之中,有效地保护了郊野资源的完整性,同时深受香港市民以及外来游客的喜爱。

香港郊野公园分布图

香港郊野公园经验

管理完善,持续发展

明确郊野公园作为公共产品和民生福利的属性,通过立法(《郊野公园条例》)、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香港渔农署,分管理组和护理组,属公务员编制,约800 人)和提供经费保障(每年约2.5亿万元),确保郊野公园的持续发展。

路径丰富,标识清晰

郊游路径有各种不同类型、长度和难度,以满足不同游人需求。有树木研习径、郊游径、缓跑径、健身径、均衡定向径、轮椅径、远足研习径、家乐径和自然教育径等。突出健身、休闲、科教功能。

路径的标识系统相当完善,兼顾安全标识、越野定位系统以及对各种配套设施作详细的指引。

保留自然,人工构筑少

最主要建筑为游客中心,一般不超过三层,有的游客中心内兼顾展览、科教的功能。

根据不同地点和游赏内容设有桌椅、野餐地点、烧烤炉、废物箱、儿童游戏设备、凉亭、营地和厕所等,健身径中设各种健康器械。

安全防护措施齐备

山火防护安全。公园设有山火控制中心,管理处均设便携式灭火器,山顶设消防水池,山头设山火瞭望台,园内有打火队护理员轮流值班。

游客报警求救系统完备。游客中心内提供无线对讲设备出租服务、手机加油站业务,对特殊季节的特殊游客作特殊安全装备指引,每一段路径旁有报警电话,以备不时之需。所有郊野山径基本都覆盖移动通讯网。

深圳:郊野公园与城市规划共生发展

深圳郊野公园分区 占地 开发强度
核心区 80% 禁止开发
缓冲区
实验区 20% 适当开放,为科学实验提供必要的条件,为游人提供参观考察、生态旅游的空间和必要的服务设施。

深圳森林郊野公园建设量小,总建设量控制在1%以下(国标3%以下);
单体建筑也不超过400平方米,多为一、二层的建筑。

▲ 1996年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森林、郊野公园规划图

1979-1989
城市山体隔离带时期
从80年代初期开始,深圳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带状组团式空间布局,恰恰就是利用山体作为隔离绿带,有效地使城市形成了组团式布局。这些隔离绿带成为深圳城市组团下的背景山体,也成为了良好的城市景观。
1990-1996
郊野公园思想引入期
1990年深圳人口突破200万,土地需求亦相应提高,郊野环境开始受到威胁。与此同时,深圳居民到户外自然环境中体验康乐活动需求与日俱增。当时就有以香港为样本,把这些隔离山体划做郊野公园的想法,马峦山郊野公园是第一个郊野公园。
1997-
郊野公园建立和控制时期
深圳市城管局在2002年组织编制了《深圳市郊野公园规划》,2003年开始按照《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在全市划定森林、郊野公园的建设控制区,启动了21个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已开放13个。

北京:郊野公园,城市的“公园环”

【规模】

截至2011年底,共新建郊野公园52个,加上2006年前已有29个公园,目前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 “公园环” 共有公园81个,面积81103亩,基本形成“郊野公园环”。

【效益】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已建成的郊野公园每天吸收二氧化碳5053吨,释放氧气3368吨,发挥出显著的固碳释氧功能,有力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丰富休闲游憩环境。瞬时接待游人数量92.6万人,年接待游人约2230万人次。

1958-2003
绿化隔离带时期
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定的市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以及边缘集团相互之间的绿化地带。
2004-2006
隔离带思路转变期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建立四大郊野公园作为国家公园,分别位于北京城历史轴和发展轴的顶端,与楔形绿地构成围绕中心城区外缘的郊野公园环,抑制中心城市以“同心圆”模式蔓延。
2007-
“公园环”的建设
2007年初,伴随绿色奥运的建设脚步,北京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启动“郊野公园环”的建设,“要把100多平方公里绿地建成市民休闲游憩的大公园”,构建“整体成环、分段成片”的“链状集群式”结构。

上海:长藤结“瓜”下的郊野公园

近期建设试点 区县 特色主题 距离市中心(km) 占地(km2 用地
青西郊野公园 青浦 梦里青西,水漾湿地 50 20.2 水系40%;农田32%;林地8%;路网5%;
村庄6%;其它9%
松南郊野公园 松江 七彩松南,浦江林带 30 24.6 水系11%;农田21%;林地14%;路网5%;
村庄8%;其它2%
浦江郊野公园 闵行 浦江绿心,林中漫步 20 13.7 水系14%;农田23%;林地29%;路网7%;
村庄13%;其它14%
长兴岛郊野公园 崇明 水源长兴,彬林生态 45 29.8 村庄7%;其它21%
嘉北郊野公园 嘉定 休闲嘉定,花田林海 30 14 水系11%;农田41%;林地9%;路网4%;
村庄9%;其它22%
1993-2006
环城绿化带时期
1993年6月上海提出建设环绕整个上海的大型绿化带,规划分为沿线100米宽林带、400米宽综合绿地、10个主题公园三个层次。从1995年12月开始实施,分三期建设,这一整体布局被描绘为“长藤结瓜”,藤即绿化带,瓜即沿线的郊野公园。
2007-
郊野公园引入期和建立期
2008年《上海绿地系统实施规划》提出改造建设包括郊野公园在内的各专类公园,其中郊野公园部分是指由上海环城绿带和郊区林地中划定的十大片林改造。2012年已形成《上海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及近期建设试点方案,拟建21个,并选取5个郊野公园作为近期建设试点,总面积约103平方公里。

国内郊野公园特征对比

香港、深圳的郊野公园更偏向于风景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优越的游憩地类型;
北京、上海的郊野公园多类似城市公园。

城市 核心特征 主要功能 主要特点 绿地类型 应用范围
香港 生态保育 生态、科研、教育、游憩 生态资源优越,接近人群,使用率高 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区 周边环境优良的城市
深圳 自然边界 生态、防护、游憩,导控城市形态 各种功能、各种层级的网络化布局,使用率适宜 城市组团隔离带 新城、镇
北京 环境保护 防护,导控城市形态 绿带、绿楔等形态概念,使用率适宜 城市绿化隔离带 城市特定区域、城市外围
上海 经济生产 经济、游憩为主 对区域发展有带动作用,使用率高 楔形绿地、滨水绿地、都市农业园 城市近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