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现实背景:消失的乡村

造乡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回归,有了人,乡村就有了生机。而“人”正是旅游介入造乡的最好理由。

“乡村守望者”冯骥才曾惋惜,中国10年间消失了92万个村落,一天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

有些乡村不是消失,而是城镇化了,有些则是没有了人,没了生机,自然消亡。

前者是大势所趋,后者则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数据来源:冯骥才,2012年“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讲话。
我国自然村十年锐减92万个

文化背景:骨子里的乡愁

骨子里的乡愁情结、无法满足的回归需求与田园臆想,成为各种外部力量干预乡村的理由。

乡愁是一种文化表达。

中国人根在乡村,骨子里的桃花源情结自古有之。伴随着乡村的消失,人们对地方及其文化的认同与渴求愈加强烈。

当城市生活标准化普及化之后,留住乡愁、回归田园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正所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报,《2014公报解读: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改革开放30多年,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社会背景:返乡创客

以文创和跨界为特征的新造乡运动,革新了乡村旅游的开发逻辑。

资本、文化、艺术、景观、设计、建筑、传播等各种外部力量跨界融合,文青、学者、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客热血探索……

“新造乡”运动此起彼伏,不仅地域文化得以传承,乡村活力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革新了一直以来“农民利用闲置房屋和生产资料开展乡村旅游”(李金早:城乡共享“5+2”生活模式)的内生型乡村旅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互融共生的乡村旅游新常态,并催生了一批文创化、精致化、本土化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政策背景:黄金时代

以旅游的名义,再造美丽乡村。这是乡村旅游的黄金时代,也是造乡的黄金时代。

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从《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到“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城乡共享”“5+2”生活模式……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大发展的时代正在开启。

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旅游+”是巨大的力量,发挥着推波助澜的加速作用。在艺术兴乡、生态立乡、文化复兴的乡建浪潮探索中,乡村旅游正是造乡的必然途径和主攻方向。

政策链接:
  • 中央一号文件,“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专门系统提出支持乡村旅游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意见。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要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旅游,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通过乡村旅游自主创业。提出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 “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发布了中国乡村旅游形象标识,公布了首批20家“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名单。
数据链接:
  • ½:中国每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6亿人次,其中18亿人次在乡村,农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亿人次以上。
  • 20亿:预计未来5到10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可达20亿人次,农民直接接待可达10亿人次。

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中国现代乡村旅游30年论坛”,2015.9.19 。

快速导航

咨询热线

400-110-1800
13901848087

奇创二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