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规划要点

与传统规划区别

用全域旅游思维引领新时期旅游规划发展工作

围绕新时期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用全域旅游思维引领新时期旅游规划发展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发展工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全域旅游发展时代已经来临,如果再以景点旅游为旅游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

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旅游规划并非只是单一的旅游、工业、农业等,也不应该用景点旅游去规划,而需要在搞清楚概念的情况下,拼弃老模式、老思路,比如,哪些景点旅游领域可以保留,哪些需要弃掉。另外,需用新理念、新思想、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去规划,真正实现“旅游+”的概念,用全域旅游的理念规划提升旅游发展规划。

全国旅游规划发展工作会议
1、创新体制观

全域旅游概念中,旅游的发展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融合中共同发展。因此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设计比传统旅游发展的体制设计要求更高,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设计,理顺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突破限制新时代旅游发展的障碍,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2、创新产品观

全域旅游产品,不单是传统旅游“走点”、“串线”的“点线”观光旅游模式,在此基础上要构建满足游客不去景点景区的“基营”休闲度假模式。随着国内游客的见识越来越广、休闲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目的地产品势必要进行创新。

3、创新产业观

全域旅游中的产业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六要素”产业,强调全业的旅游化融合,旅游化升级,通过旅游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旅游化,丰富旅游产品,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同时又促进相关产业链条的拉长和产业的升级增值。在《成都市温江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旅游产业划分核心产业、相关产业、延伸产业和外围产业,整体构建“1+5+6+N”的全业旅游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作用。

4、创新服务观

全域旅游服务,在服务的规模、服务的氛围、服务的品质等方面都有胜于传统旅游。它突破了传统旅游区和非旅游区的二元服务结构,构建全域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因此,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旅游地,都有必要进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以完善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氛围与服务品质,提升全域旅游地的软实力。

5、创新营销观

全域旅游营销,不再是政府、企业单方面的营销推广,而是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的全民营销。在全民“营”“销”中又更加强调是旅游目的地的“营”造,政府与企业全域化旅游产品及服务建设、居民热情好客的参与等构成了游客口碑互动宣传的基础。因此,全域旅游的营销,不仅从客源地(外部营销)的角度考虑宣传什么,而且还要从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的角度考虑建设什么。

适配条件

1. 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县市

  • 发展条件:产业基础好;资源类型丰富,重点资源突出;明确的旅游主打产品,有一定品牌基础。
  • 代表案例:江苏昆山市、浙江义乌市。

2. 处于都市辐射圈,传统旅游资源不突出区县

  • 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城市基础设施良好。
  • 代表案例:浙江安吉县、成都温江区。

3. 行政区域范围较小区县

  • 发展条件:资源集中;空间立体化利用潜力大。
  • 代表案例:重庆渝中区。

4. 旅游资源全域均质分布区县

  • 发展条件:资源丰富;相对均匀分布。
  • 代表案例:河南栾川县,浙江安吉县。

规划方法

破:全域旅游规划的再认知

全域旅游构建

立:全域旅游规划的再构建

  • 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

    是全域旅游实施的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突破,全域旅游较难有实质性的推进。

  • 产品线路的整合提升

    是全域旅游实施的引领性问题,通过产品线路的美好体验设计,引导全域旅游项目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产业融合等,其切入点可以通过片区化全域景区化试点、线路全域化建设的方式入手实施。

  • 辐射全域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是全域旅游实施的支撑性问题,为游客全域化休闲旅游提供支撑。

规划愿景

处处是风景 四季欢腾 生活式旅游 全景引客 全时迎客 全民好客 全业留客 大旅游产业深度进军 全景式公园 全民共享 没有淡旺季

全景:处处是风景。盘活存量,激活增量,释放能量

盘活存量

提升产品质量,升级产品体验,创新经营方式,强化市场化运作。

激活增量

创变产品品类,引领市场需求,实现持续性领跑,建立项目负面清单制度,招商选资。

释放能量

打通旅游产业要素,扩展产品线,形成产品群,实现产业规模的数量级扩张。

全时:告别淡旺季。互联网不仅仅是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

拓展8小时经济到24小时经济

互联网时代下旅游的变化
  • 渠道变短
  • 反馈迅速
  • 即时决策
  • 涟漪传播
旅游新常态
互联网+景区
  • 景点游憩 —— 与历史人物有个约会
  • 景区体验 —— 微导游导购
  • 景点指南 —— 魔法攻略
  • 景点提升 —— 穿越时空

全业:“+旅游”与“旅游+”—— 6+6+N

旅游相关产业

N外围产业

文化、体育、农业等。

6新要素

闲、养、商、学、奇、情。

6大要素

食、住、行、游、购、娱。

全民: 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共享

形成本地化的旅游氛围

增加市民休闲空间

提升农业附加值

增加就业岗位

城旅融合
乡旅融合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

乡村旅游环境提升

居民参与旅游意识增强

城市旅游功能完善

规划模型

基于产业思维的全域旅游目的地规划模型

旅游产业思维
  • 举措1:产品迭代更新
  • 举措2:目的地品牌营销
  • 举措3:空间优化重构
  • 举措4:公共服务主客共享
  • 举措5:“旅游+”产业链

实施举措

产品迭代更新

观光景点,目标性产品
无景点旅游,过程性体验产品
  • 全面整合资源,合理分类“引客—迎客—留客”资源,分类化打造旅游产品,构建主打旅游产品。
  • 全面利用新资源,包括环境旅游资源,生活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等,打造涵盖观光、商务、城市、乡村、文化、休闲、度假等各种旅游方式。
景区式配套产品
旅游景观全域优化

    按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旅游新格局,推进全域景区化。

传统休闲游产品
培育旅游新业态,创造“旅游+”新生活方式
  • 满足自驾游、自助游市场需求,大力推动旅游小镇等新业态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国家休闲区等特色目的地建设。
  • 推动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
单一旅游产品
层次差异化,打造精品旅游产品

    升级景区等级,景区配套服务产品化打造,以精品旅游产品为主导,构建多层次、特色化、中高端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客群需求。

产品迭代更新:构建“引客—迎客—留客”全域旅游度假产品体系。

全域旅游度假产品体系图表

目的地品牌营销

核心景区品牌营销
目的地品牌营销

    提炼目的地核心特质,更新目的地品牌营销和景区品牌形象,提倡目的地旅游生活方式营销。

传统媒体营销
新媒体营销
  • 利用微信微博平台营销,制造微博热点,微信话题营销。
  • 针对客人类型,精准营销,并依托分享经济,获得口碑和互动反馈,优化产品建设。
政府主导营销
全民营销

    强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调动全民参与旅游的主观能动性。

需求导向的营销
供给导向的营销

    进行供应侧创新,针对专项市场客群营销目的地产品。

目的地品牌营销:聚焦目的地营销;聚焦“新媒体、全品类、全民互动”的营销体系。

景区品牌营销
目的地品牌营销
  • 产业品牌关联
  • 新媒体营销
  • 全民互动
  • 旅游产业品牌引领
  • 旅游产品品牌支撑
  • 产业要素品牌补充
  • 社交媒体
  • 网络媒体
  • 热点话题
  • 全民形象大使
  • 全民参与协作

空间优化重构

景区集聚
重点突出,循序化带动发展

    明确空间格局,确定发展重点,引擎带动,确定引客空间、迎客空间和留客空间,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平面空间
立体化空间

    立体化利用旅游资源打造多元立体化旅游产品,通过公共服务及综合交通搭建立体化游览框架,实现全域立体化空间旅游格局。

普通道路功能空间
线性道路旅游空间

    充分考虑“自驾车时代+风景绿道慢行时代”这两大线性化示范的带动作用,注重相关线路、配套设施的完善。

全域化空间优化重构:多核驱动,循序带动,构建全网络化空间格局。

全域旅游空间优化
  • 去中心化、打造多极核
  • 点线面连接,构建全网络
  • 轴线联动
  • 可循环
  • 线性示范带动

公共服务主客共享

景区公共服务
主客共享,全民公共服务
  • 配套空间建设:加强绿道休闲慢行系统、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与市民广场等公共休闲与文化娱乐场所等的建设。
  • 配套服务建设:以城市集散中心为引领,旅游环境秩序建设。咨询服务逐步覆盖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等。加快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工程建设,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
基础保障服务
产品化体验服务

    创新完善快行漫游的自驾车、自行车、自助游服务体系,提供产品化的体验服务。

传统信息服务
智慧旅游、全过程服务

    全域WiFi覆盖,智慧旅游设施逐步全域覆盖。打造“行前+行中+行后”的全程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公共服务主客共享:开放式服务,主客共享,宜居宜游。

主客共享
  • 标准化
  • 产品化
  • 本土化
  • 旅游集散中心
  • 交通标识系统
  • 绿道慢行系统
  • 城市公共绿地
  • 智慧旅游系统
  • 便民惠民服务
  • 安全保障系统

旅游+产业链

观光产业
“旅游+“产业、“+旅游”产业
  • 旅游产业主导,跨界融合,全面拉动:重点推进“旅游+新型城镇化”,推动发展特色旅游城镇;“旅游+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旅游和旅游购物;“旅游+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购物;“旅游+信息化”,发展大数据旅游和智慧旅游;“旅游+生态化”,发展生态旅游。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 全产业融入旅游要素:找准产业发展旅游关键点,开发产业旅游功能,形成“+旅游”产业融合格局。
导游、服务业
区域旅游产业

    引导居民参与旅游,成为区域形象大使和服务人员,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同时部门联动,共同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全域化-旅游+产业链:提升产业要素短板,跨产业融合,打造旅游+产业链。

提升产业要素短板

跨产业融合

  • 景区游览业
  • 旅游餐饮业
  • 旅游住宿业
  • 旅游娱乐业
  • 旅游购物业
  • 旅游交通业
全域旅游跨产业融合

快速导航

咨询热线

400-110-1800
13901848087

奇创二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