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奇创观点

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

内涵: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体,以及某一族群世代相传的、反映其特殊生活方式的知识、实践等传统文化形式。
外延: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三大类: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

相关概念辨析

辨析:“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物质文化遗产仅指文物中的精华部分,即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部分。

辨析: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属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有交叉重叠之处。 民族民俗文化为中国业界特有的名词,因我国少数民族种类多、民间风俗地域差异大,从而独成一类研究体系。

辨析:“文化财产”日、韩、台常用,两者均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但“文化财产”一词比较容易与经济价值相联系, 而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更突出的是其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经济价值只是其附带的价值。

辨析:世界文化遗产属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仅包含自然、文化、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三类,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属于世界遗产,两者是UNESCO两项不同的申报计划,但均属于具有全人类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大集合概念,分类复杂,内容丰富,在保护开发中,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等专业术语外, 根据各类遗产的特殊性,还出现了大遗址、工业遗产、革命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等多种不同的术语。


常用术语 概念 案例 备注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分布集中”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希腊雅典卫城、日本平城京遗址、中国西安大明宫遗址 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1/4左右, 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和安阳等7大古都
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曼哈顿的苏荷、英国的铁桥谷工业旧址、北京798
世界重大战役或我国近现代抗战过程中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其中,红色文化遗产特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遗存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等可视性特点。 囊括了国外街区街道(Block/Avenue/ Street)、历史地带(Monuments Zone)、历史城区(District/ Region/ Areas/ Quarters/ Precinct/ Sector)、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等多种称谓
历史文化遗产的分类




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分类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地方级三个级别; 且部分具有互相重叠性,即一处遗产,多个头衔,如北京颐和园,既是UNESCO世界文化遗产, 也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京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