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通过对现有乡村旅游开发各要素的高度分析与整合,结合乡村旅游产品系统理论,现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模式 | 模式解读 | 优劣势 |
---|---|---|
资源依托模式 | 依托当地乡村的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独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资源,围绕该特色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如福建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 |
优势:依托资源的品级高、产品类型丰富,资源独特性强且吸引力大。 劣势:易被同类资源同质化,造成资源的浪费。 |
区位依托模式 | 依托乡村当地及周边便利的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高品质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 围绕该特色资源进行综合旅游开发的一种模式。如戛洒乡村 |
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经济环境、具有综合性竞争优势。 劣势:开发不当易造成传统文化风貌的失真,环境污染和各区位内部因素的失调。 |
市场依托模式 | 依托于与现代化城市风格迥异的田园、村落景观及采摘、捕钓、品尝等乡村民事体验活动,吸引客源市场周边居民前来度假、休息, 依托市场需求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一种乡村旅游产品。如北京毛家峪村 |
优势:位于大都市旁边,交通通达度高、客源稳定性强、社会环境良好,产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劣势:如不遵守市场供求规律,易造成供求失衡,出现恶性竞争,同时交通可能会成为其制约条件。 |
政策依托模式 | 主要依托政府在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准放、税费减免、规范市场秩序、改造基础设施、疏通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实现无障碍旅游等方面,建立配套的政策,健全非政府组织和建立乡村旅游协会等。如三穗县滚马乡 |
优势:权威的政策法律及强大的财政投入作为有力保障,政府把控全局,宏观环境好。资源品质高,可开发产品种类丰富。 劣势:政策存在是否落实以及落实的具体情况问题,政策的导向易与具体开发模式产生分歧与矛盾,农户参与度不高,客源市场狭小。 |
产业依托模式 | 将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等第一产业相结合,同时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立足当地规模化农业产业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农户参与的一种开发模式。如贵阳市乌当区偏坡乡 |
优势:与周边产业存在强烈互补性,产品的特色化与高科技化相结合,满足多种需求。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劣势:产业开发导向的单一性,产业链条的不稳定性,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失去原真性。 |
景区依托模式 | 借助乡村当地著名旅游景区来提高本身的知名度和客源优势,从而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 并同时拉动当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如旧县村 |
优势:所依托的景区级别交高,旅游设施相对完善,客源市场的稳步性,与周边景区的互补性较强,原真性好,使景区与农户达到双赢局面。 劣势:景区级别易成为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易造成资源的同质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 |